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如何準備書報討論 (seminar)

回想當初從大學進入到研究所的階段,我覺得最大的差異與衝擊就來自於書報討論這門課,其他研究所的課對我來說其實和大學部的差異其實不大,基本上都還是屬於單向接收的角色,課堂中在台下接收教授的講述或在家自行閱讀時接收教科書的文字論點,唯一差別在於難度的提升以及必須試圖將所有知識串聯並建立架構。但書報討論這門課卻讓我必須從扮演已久的接收者轉換成論述者,我需要理解一篇文章想要傳達的概念,並將這些概念與其他相關的知識組織整理成一篇合邏輯的故事介紹給其他人,過程中我需要複習許多基礎的知識,並以觀眾的角度思考哪些地方可能過於專業,需要想一些簡單的例子幫助想像,同時針對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盡可能詳細的描述(或是準備好,刻意讓他人提問)。因此書報討論對我來說是一門相當有趣且富有挑戰性的課。從研究所至今也準備過許多次書報討論,從最初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準備時間並花費一整個禮拜準備講稿和順口條(這是關鍵!!),到後期可能只需要一至兩個禮拜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準備工作,過程中我也整理累積出了一些心得和個人認為需要注意的事項,正好可以筆記下來。

如何挑選Paper

在這個年代,隨便google一些關鍵字,都可跳出許多Paper,但哪些適合閱讀、哪些適合瀏覽、哪些適合報告、哪些可完全置之不理,光挑選本身就是一件有趣且苦惱的事。從書報討論的角度出發,我自己會有幾個準則來刪除一些不適合報告的文章:
  1. 與自身研究的關聯性: 書報討論除了讓觀眾能了解不同領域的研究外,我想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讓報告的人能夠完整消化一至數篇文章。既然都要花那麼多的心力去閱讀,能一魚兩吃自然最好。
  2. 論文發表時間:以我自身的領域來說,不論是數值天氣預報或是資料同化方法的研究都還算是發展期,仍會有許多新觀點或新方法被提出,換句話說,有些研究還是具有時效性(並非說研究內容錯誤或怎樣,但可能問題經過十幾年的討論後已得到共識解或最佳解了,此時去報告過渡期中的一些研究可能會誤導觀眾以為那就是目前針對此議題的現況或結果;或這個科學問題可能因為科技的進步已獲得解決,這些科學發展過程中的掙扎和嘗試就屬於值得閱讀,卻未必適合報告的文章),因此除非有特殊原因要介紹一些經典的文章外,我會建議以近五年的文章為報告主軸,但仍可以挑選一些相較久遠的文章做為論點的比較和輔佐,令報告更加完善。
  3. 閱讀的難易度:有些文章可能很新、也與自身研究很有關聯,但相當艱澀。這種文章通常會讓自己在閱讀中痛苦不堪,即使耗費許多心力理解後,要再介紹給他人也有相當難度,這種痛苦的事情就不要互相傷害了。此外,如果有些文章主要著重在公式推導的話,可能也不太適合作為書報討論的文章。
  4. 題材合適程度:以上三點比較是從準備者的角度思考,而這點主要是從觀眾的觀點考量。對我來說,書報討論有點像是系所內的通識課,透過書報討論來瞭解系上其他實驗室在關心那些議題,以及這個議題目前主要問題在哪,大家試圖從哪個哪個方向去解決這些問題。因此身為觀眾,我其實不太希望聽到一個需要過多專業背景知識的報告,例如當我聽一個空氣汙染的研究時,我就不太希望聽到一個需要花十分鐘講解化學反應過程才能理解的報告,這種文章可能適合在實驗室內部報告,卻不適合一般系所的書報討論。

對於剛進研究所的新手,我建議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或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挑選三到五篇文章,簡單閱讀摘要後大概瞭寫文章的方向後,與指導教授討論哪篇比較合適,但千萬不要一口氣抓了十篇文章標題就直接問指導教授,除非你有她的裸照


重點是? 如何選擇報告內容

不論是短至十五二十分鐘,長達一個小時,書報討論的重點絕對不會是時間,講者想要透過這個報告讓觀眾記得並理解的概念才是重點,也就是所謂的take home message,時間的長短只是讓講者有更多的舞台來鋪陳他的論述、提供更多的佐證,讓觀眾能理解並且接受這些概念,並非時間越長就必須提供更多的take home message

在盡所有能力(有限時間內,也與指導老師討論過有疑問處後)閱讀完一篇文章後,假設你可以抓到五個作者所想要表達的重點,其中可能只有三點你可以完全的理解(可以用自己的邏輯完整陳述),有一點你不是很確定,剩下還有一點你完全不知道他在嘴砲甚麼,在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想仍然把文章的五個重點全部介紹,這絕對是自己挖洞給自己跳。我建議就乖乖的把你懂得三個重點好好的介紹,甚至,挑其中一兩個重點介紹即可。在有限的報告時間內,你要確定這些take home message有效地被討論、解釋,而你所有呈現的實驗結果都圍繞著這些你所想要傳達的訊息,千萬不要文章有多少內容有幾張圖就全部轉成投影片讓報告看起來好像頁數很多自己準備很充分,但實際上每張圖都快速跳過、每個重點草草帶過,最後再露出一種都是因為時間的關係的扼腕表情。

除了閱讀文章並從中挑選想傳達的概念外,我覺得在準備報告題材時,理解文章的重要性也是件不可或缺的工作。每篇文章能被刊登都一定有其重要性,可能是一個新穎的方法或技術、某個特殊個案的診斷分析、針對某領域某技術的回顧文章等等。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大多都可以從indtroduction或文獻回顧中找到,但可能受限篇幅或時間性,無法將文章在該領域中的重要性完整描述,有時可能需要多看幾篇文章或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才能對該領域發展過程的整體歷史脈絡梳理出一些頭緒,這工作對瞭解文章重要性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以我自己的經驗,我會盡量在投影片第一頁介紹題目的同時,就針對這篇文章(報告)的重要性進行簡單的描述,讓觀眾能在一開始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就清楚瞭解到今天主題及其重要性,並試圖建立(扼殺?)起觀眾的好奇心,讓觀眾能更專注於報告中。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我來說,瞭解一個領域的發展過程(科學史)是在科學研究中相當重要且有趣的一件事,你會從整個科學史的發展瞭解到最初是誰基於甚麼原因或為了達到甚麼目的而開始進行這個研究,在研究初期做了那些假設或受限於那些條件而得到了怎樣的結果,後續的研究者是如何基於這些基礎或猜想,依循何種邏輯來延伸這個議題,在研究過程中又再發現了哪些新的問題,甚至是新的研究成果完全推翻最初的研究結果,也可能研究結果並無法解決最初的問題,卻反而成為其他領域或研究方向中的最佳解。如果不去瞭解這個領域發展的整體背景和思維,就很難進一步理解為何現在這個領域研究重點會是這些議題以及每位科學家是依循怎樣的邏輯處理這個問題。

開始編故事

準備好文章題材後,接下來的難題就在於如何編排內容才能讓報告變得流暢當決定好想要傳遞給觀眾的概念,並挑出與此概念相關的圖與內容後,就要開始準備編故事了。當然,你可以直接套用文章的邏輯思路轉化成你的報告,但別忘記了,其實你並未打算將整篇文章所想傳達的概念都完整呈現於你的報告中,因此作者所採用的思路未必適合。對我來說,當我把文章內容轉化成投影片時,其實就像在重新改寫那篇文章一樣,我要將原始文章中部分內容刪除,而為了彌補被刪除的部分,我就需要改變文章的敘述方式。同時為引起觀眾的興趣,或讓自己在講述時更為流暢,我甚至要將文章架構整個改變。

當我在準備第一版的投影片時,我會以我想要傳遞的概念先當作大綱,再將相關的圖或內容放上去。不論是依照作者或自己的思路,必須讓整個報告的邏輯是清晰流暢的,並注意當我從這頁跳到下一頁時,一定會有個原因或動機,這樣才會讓下一頁的內容變得有價值。例如準備要進入介紹實驗A的投影片,那我就必須說明基於甚麼理由我們(作者)需要進行這個實驗,且實驗目的是希望釐清哪些事情。如果只是直接說那我們來看實驗A blabla....,那我會覺得少了些甚麼。在投影片間,我會多用「why」和「因為...所以...」來連接並告知觀眾內容的重要性與連貫性,讓觀眾能順著我介紹的邏輯來理解報告所想要傳遞的訊息,而不是以跳躍的報告方式訓練觀眾的組織能力和猜謎能力。同時我會在報告中適時的提醒觀眾這個報告的(我想傳遞的)重點是甚麼,讓大家能記住我所想要傳遞的概念。


時間的掌握

一個好的報告,時間的掌握絕對是個評估的標準之一,早早結束的報告會讓人覺得準備不足,超時太多的報告也會讓人心情煩躁,內容準備太多卻硬要在時間全部交代反而會讓觀眾無法好好思考吸收,要做到不疾不徐的報告,依照自己擁有的報告時間來決定要交代的內容多寡就是講者需要事先規劃的部分了。
對我來說,一張投影片所提供的內容至少要有一分鐘,最多不超過三分鐘(扣除掉為了報告流程而放的大綱頁)。一張投影片如果需要交代的事情少於一分鐘,那就可以思考一下是否真的需要這張投影片,刪除或是跟其他頁合併都是選項;如果一張投影片需要花超過三分鐘來陳述解釋,那就要思考一下這張投影片資訊密度是否太高,可能會讓觀眾耐心下降或注意力渙散。
因此我在估計報告時間時,我會將投影片分為三種,一個是廢頁,例如為了流程而放的大綱頁,在計算時間時就直接忽略;另一種是普通頁,我大概就當作一頁一分鐘;第三種是重點頁,我會抓一頁是三分鐘。假如是一個十五分鐘的報告,我大概會讓投影片準備在17、18分鐘左右,因為上台後可能會由於緊張而遺忘掉一些內容或是讓語速變快,所以大概多準備兩三分鐘的投影片差不多,如果整個報告一切都很理想,多個兩三分鐘我認為都還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萬一真的無法增加報告時間,可以讓整個報告停在結論的那一頁,讓觀眾自己去看,而不用再多花時間複誦結論內容。


口條

我想每個觀眾都希望聽到一個相當流暢的報告,而不是看著講者在台上突然當機,自己看著自己的投影片看半天還是不知道自己要說些甚麼。除非你已經是相當資深的演講者,否則我會建議在你完成投影片後,請自己拿著碼表,試著將整個報告講過一遍。試講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在某些點自己講起來還是很不順,如果很不順暢的原因是單純詞窮,那可以打開word,先好好釐清自己在這段想說些甚麼,並寫成講稿,讓自己知道可以用怎樣的方式順利表達這個概念;如果是因為內容不熟悉以至於漏講內容或不知道重點在何處,那可試著在投影片中參雜一些關鍵字或將關鍵字上色,在圖上做一些記號也是個方法,這些技巧不僅能提醒自己重點在哪邊外,也可增加觀眾印象。
我個人的經驗是我一定會把投影片前幾頁重複順講好幾次,甚至熟練到幾乎可以背起來。因為我自己做投影片的習慣是我會將希望聽眾記得的重點再報告開頭就先介紹,所以前幾頁一般都會是文章的重點或精華,將這些內容記起來也不是件壞事。此外,如果報告一開始就能夠很順暢的進行,絕對能幫助講者建立自信,並讓聽眾更快進入狀況。


如果我是聽眾 

書報討論的目的是讓自己針對某個議題,透過閱讀期刊文章增進自己對這議題的認識,並且將閱讀後的心得或新知有效地組織以傳遞給他人了解,因此所有的準備都必須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幫助觀眾在最短時間內建構出對此議題或是報告主題的框架,讓觀眾能繼續深入地了解報告的細節,進而與講者討論。因此當整個報告準備好後,我會試圖拋開所有的想法,從頭到尾將我的投影片看過一次,想像如果我是聽眾,我能不能直接從前幾張投影片掌握 1. 這篇文章的價值、2. 這篇文章想克服的議題或想分析的事物、3. 有沒有哪些專有名詞是過於專業以至於可能成為一般聽眾理解內容的障礙?


在正式報告之前,我相信很多人會找自己的朋友或同學來聽自己試報。如果是實驗室內部的報告,可以請實驗室的同學聽你試講,如果是針對整個系所的報告,那一定要再找一兩個不同領域的同學,來幫助你了解報告是否過於艱深或過於專業而不自知。但請注意試報是請別人來幫你debug,而不是來幫你coding的,你必須讓自己的報告過得了自己良心這關後,再請別人來幫你找有沒有哪些盲點是自己沒注意到的,而不是請人來幫你一起準備一個報告。如果自己都不能說服自己這是一個完美的投影片、自己所準備的講稿或內容是最好的,並且真的能夠幫助其他人學習到一些新東西的話,你怎麼好意思直接上台浪費底下所有人的時間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